guo68.com

高山上种出了红富士

发布时间:2016-05-13 来源:中国水果交易网 作者:殷桃小娃子 阅读:(701)

【导读】

  家住甘洛县坪坝乡巴洛村的张友兵,身患疾病,不仅干不了重活,还要经常治疗,妻子看不到希望,抛下幼小的两个孩子离开了他,

    家住甘洛县坪坝乡巴洛村的张友兵,身患疾病,不仅干不了重活,还要经常治疗,妻子看不到希望,抛下幼小的两个孩子离开了他,但是张友兵没有被眼前的一切压垮,他不等不靠,依托当地条件种植苹果,经过10年努力,终于摆脱了贫穷,过上了甜蜜的生活。

  身患疾病 妻子离去

  生活压力让他不堪重负

  地处大山深处的巴洛村,离县城约60公里(2011年以前不通公路),平均海拔1800米,当地群众主要靠种植玉米、马铃薯过日子。

  1999年张友兵在矿山打工不幸患上矽肺病,2000年回家务农,靠种玉米和土豆过日子,家庭年收入不到3000元。矽肺病是由于长期吸入大量含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所引起的肺部疾病,得了矽肺病的人劳累会产生呼吸困难心肺衰竭,天气变化还会有许多并发症。做不了重体力活的张友兵每年还要东挪西借上万元治病,入不敷出的日子让妻子看不到希望,2003年的一天,妻子抛下幼小的两个儿子离他而去。

  “沉重的家庭负担加上妻子的离去,当时真的想一死了之。”张友兵的声音有些哽咽。“但是,我不能死,我还有年老的父母,还有两个幼儿,他们需要我,我要活着,要扛起这个家……”

  2004年,村里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挣钱,唯有张友兵上有老下有小又有病在身无法外出,只有在家守着那一亩三分地过着艰苦的日子。

  自力更生

  建成了30亩地的苹果园

  2005年的一天,县农业局技术人员到巴洛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这让张友兵看到了希望。培训会结束后,他便拉着果蔬站的技术人员问长问短,咨询果蔬方面的专业技术,一心想用科学种地改变目前贫穷落后的面貌。

  “当时我就想,光是靠传统方法种点儿玉米和土豆是永远富不起来的,而且我的身体状况也做不了,只有做点轻松‘活路’增加收入。”回忆起当时的想法,张友兵有点自豪。

  说干就干。2006年,通过田调地、平换坡(用自家好地换别家不好的地)的方式,将自家的零散地集中到了一块儿,足足有30亩地。地的问题解决后,他便前往汉源、石棉等地实地考察,并果断地进购100株红富士苹果幼苗开始试验种植,在县农业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加上自己的不断摸索,试种的果树长势十分良好。2008年又购进一些果苗,建成了30亩地的苹果园。果园建设是辛苦的,投入也很大,为了节约有限的资金,所有事情都是亲力亲为。自己翻地,自己打坑、自己栽植……所有的“活路”都自己做。为了实现果园短期效益,张友兵又在林下种中药材、养蜜蜂、养生态鸡补贴果园建设,滚动发展。

  “那时候,真是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分来用。又害怕整失败了,所以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每个环节都请教农技专家和查阅资料。”说起当时的经历,张友兵至今还难以忘怀。 一年收入4万多元

  生活越过越红火

  从2006年至今,张友兵努力坚持,十年如一日,终于种出了甘洛本地唯一的红富士苹果,其间的酸甜苦辣只有他本人能懂得,其间的喜怒哀乐只有他本人能体会。又红又大又脆爽的无公害红富士苹果,一上市就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

  “去年仅苹果就卖了3500斤,平均每斤6元,挣了2万多元;加上其他收入,全年收入有4万多元。”张友兵笑着说。

  张友兵在种植苹果的过程中,还得到了社会各方的支持。甘洛县民政局将张友兵一家5口人全部纳入低保,他的医药费用按政策予以报销,农业局派驻专家到果园跟踪指导, 2015年县级科技计划项目给予3万元资金支持,同时他被评为科技示范户,甘洛县农业局、科技局工作人员通过微信、QQ等网络平台帮着销售……

  “父母身体健康,好多时候还帮着干活,两个儿子一个在田坝上中学,一个在县职业技术学校上学,也不交学费,后面种植的果树今年也开始挂果了,公路也修到了村里,苹果不愁卖。日子比以前好过得多了!”对于未来的生活,张友兵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