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68.com

武威:以农业主体生产模式推动全市农民增收致富(上)

发布时间:2013-02-17 来源:中国水果交易网 作者:殷桃小娃子 阅读:(1122)

【导读】

  从地理生态环境角度讲,武威的地理环境可以说是全甘肃的缩影。而整体水资源短缺、严酷的自然条件、无霜期较短等更是武威发展

  从地理生态环境角度讲,武威的地理环境可以说是全甘肃的缩影。而整体水资源短缺、严酷的自然条件、无霜期较短等更是武威发展农业的短板。面对困难和问题,农民如何持续增收?以85—165天的无霜期的生产满足全年的消费,必须在延长生产期上做文章。我市全力推进农业主体生产模式,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金钥匙。



  著名哲学家霍尔巴赫说:“由旧的落后生产方式逐步转变为先进高效的生产方式,是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理论界认为,新的生产方式逐渐成熟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种模式。模式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在模式的指导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决武威“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最佳的模式是什么?
  国家水利部部长陈雷说:“任何区域内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生产模式的选择是决定农民节水、增收、致富的根本。”
  武威的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起步阶段,在耕地持续压减、水资源长期短缺的条件下,农业发展选择什么样的生产模式才能符合武威实际?才能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效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据国家统计局武威调查队对武威市农业结构调整的调查分析数据显示,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93元,比2010年增长14.1%。数据显示,农民人均种植纯收入的增长与林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动成正比。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贡献突出。农业结构调整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387元,达到45.6%,平均每年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8个百分点。据省统计局通报,今年上半年,武威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6.73亿元,同比增长6.2%,增速在全省居第一位;农民现金收入达到3161元,同比增长23.85%。




  由种植高耗水、低效益的大田转变为生产周期长、耗水少、效益高、年收入2万元左右的日光温室,已种植日光温室近10年的凉州区发放镇农民刘建成早已尝到了甜头。
  随着武威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全面开始实施,像刘建成一样,武威农民全面开始走发展设施农业之路。
  2010年初,新任武威市委书记的火荣贵经过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后指出,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要走生态治理与农民增收科学统筹的路子,保护生态是前提,是利国的大事;发展生产是核心,节水的根本出路在于调整结构,解决结构性缺水的问题。
  2011年,火荣贵在深化市情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设施农牧业十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坚持以节水增收为目标,主攻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把“设施农牧业十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据调查测算,每座日光温室(60米)平均年需水在410方左右,按棚均产值15659元计算,单方水产值为38.2元,按棚均纯收入11840元计算,日光温室年均单方水效益为28.9元,是小麦的50倍、棉花的16倍。
  按照市委书记火荣贵提出的新的发展思路,民勤县率先实施了“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县农民人均实现现金收入503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92%。日光温室、暖棚养畜发挥了支撑作用。至目前,全县投入生产的日光温室13000座,总产量达5.28万吨,总产值为20356.54万元,总纯收入15218.28万元,实现了高产高效的目标。



  凉州区高坝镇蜻蜓村是种植日光温室的千亩村、蔬菜村,全村日光温室户均达到1.7亩。该村日光温室种植大户郑银德说:“我种植着3个大棚,去年收入10万元左右,这不算啥,村上种植4个棚的人还有好多”。
  凉州区突出调结构、促增收,全面推广“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加快传统农业向节水高效农业转型。发展设施农牧业,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延长了生产周期,农民季季有种养,月月有账算,天天有收入。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在武威调研时说:“武威作为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地区,抓好生态建设是武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刚性需求,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要加大节水力度,保护水源,为生态卸载。要在节水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上下功夫,通过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养殖业,着力在一百多天的无霜期中,解决好农民一年都能有收入的问题,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
  在水资源短缺、自然条件严酷的条件下,种植日光温室和发展暖棚养殖,不仅节水,而且延长了农业生产周期,增加了农民收入。火荣贵提出的“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为生态治理、解决农民增收难题找准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