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68.com

甘肃武威:以农业主体生产模式推动全市农民增收致富(中)

发布时间:2013-02-17 来源:中国水果交易网 作者:殷桃小娃子 阅读:(1219)

【导读】

一  “两座日光温室年收入4万多元,5亩厚皮甜瓜年收入3万元,1亩红枣也已挂果。农业合作社收购人员上门直接运销甜瓜,根本不愁



  “两座日光温室年收入4万多元,5亩厚皮甜瓜年收入3万元,1亩红枣也已挂果。农业合作社收购人员上门直接运销甜瓜,根本不愁销路。明年我再种2亩地的葡萄,过不了几年,年收入肯定能过10万元。”民勤县收成乡兴盛村村民张兴红道出了心里话。随着“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的全面推进,全市设施农牧业生产区域从城郊、平川井水灌区扩展到远郊、河水灌区和山旱区。2012年全市设施农业达到了40万亩,新建暖棚养殖小区323个,新增规模养殖户9100户,设施农牧业增速居全省首位。

  既要种得好,又要卖得出,才能实现高效益的目标。为此,市委书记火荣贵针对全市设施农牧业快速发展的实际,又提出了“储藏加工+运输销售”的营销模式来拉长产业链,实现种植效益和营销收入双赢的目标。
  武威主体生产模式的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全市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市设施瓜菜年产量达到56.6万吨,位居全省前列;畜禽饲养量达到1514.6万头(只),居全省第二位。形成了以茄果类精细蔬菜为主,优、新、特、稀蔬菜为辅,西甜瓜、果品、食用菌、花卉为补充的多样化种植结构,实现了“四季有鲜、均衡上市”目标。我市成为全省重要的商品蔬菜生产基地、肉类生产供应基地和国家“西菜东运”生产基地。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包国宪说:“任何产业发展,都要遵循链条带动个体,个体合力推动整体发展这个规律。只有提高了农业种植效益,才能推动设施农牧业发展,才能拉长产业链条,才能实现农民种植、销售、增收的目标。”这正是武威农业的真实写照。


  方向确定、模式找准、思路清晰。“储藏加工+运输销售”的营销模式,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在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发展过程中,专业合作组织(协会)有机地把发展设施农业的千家万户联系起来,拓宽了销售渠道,让农民能够产得出、销得好、效益高,为农民带来了最直接的经济效益,也推动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带动了农资、运销、加工、包装、建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为解决农户发展设施农牧业的后顾之忧,我市着力健全市场体系,实施品牌战略,壮大营销组织,拓宽销售渠道,做到产得出、销得好、效益高。相继培育了祁连、发放、华伟、介实、天润等一批省、市级设施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组建完善中介组织100多个,专业从事购销人数达1.5万人。着力推行“储藏加工+运输销售”营销模式,新发展专业合作组织446个,配套建设恒温贮藏保鲜库4个,新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17个。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建成农产品交易市场11个,建立辐射国内外市场的销售线路4条,与北京、新疆、广东等地20多个大中城市批发市场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北京新发地、浙江义乌等大型批发市场建立了直销处。设施农产品远销新疆、四川、内蒙古、陕西、青海等20多个省区,并出口中亚等国,瓜菜和牛羊猪等大宗农畜产品外销量达到80%以上,年外销设施瓜菜达到42.5万吨,产值9亿多元。



  2012年,凉州区外销各类日光温室产品目前已达37.6万吨,销售额达11.1亿多元,同比增长10%。新发展农业合作社组织446个,瓜菜和牛羊肉农副产品外销量达到80%。
  市政协委员张学仁说:“大力推广‘储藏加工+运输销售’营销模式,关键要培育和兴办加工企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大力推广‘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协会)+农户’的生产模式。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种有所获、售有所得,整体提高农业效益,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建成全面小康进程。”
  民勤县大坝乡六沟村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是集日光温室生产示范、科研开发、试验推广、技术培训、营销管理、信息服务、专业协会为一体的设施农业示范园区,为全县乃至全市设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种植品种以人参果、西红柿、辣椒、西瓜为主,每棚收入在1.5—3万元,温室瓜菜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    
  “我们全村350户村民建起500座日光温棚后,人均收入翻了一番,今年村上又种了100亩枸杞,不少村民还积极着手发展养殖业,人均收入过万元就在眼前。”民勤县蔡旗乡沙滩村党支部书记陈生寿深有感触地说,实践证明,推广“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和“储藏加工+运输销售”的营销模式,完全符合武威实际,是实现广大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