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68.com

探析重庆山区特色效益农业之路

发布时间:2012-12-03 来源:中国水果交易网 作者:殷桃小娃子 阅读:(1172)

【导读】

  从2012年6月到9月,短短四个月内,山区特色效益农业成为重庆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词,被市委市政府多次会议或专题研究或重点强

   从2012年6月到9月,短短四个月内,“山区特色效益农业”成为重庆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词,被市委市政府多次会议或专题研究或重点强调。9月25日,重庆市召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指出,重庆要努力走出一条以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路子。

  纵观重庆直辖15年的农业农村发展,一个巨大的挑战始终横亘在发展的路上,一个重大的课题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那就是如何在“巴掌田”“鸡窝地”上建设现代农业?如何在高山峡谷中推进农业现代化?又如何把恶劣的自然因素化解并转化为另一种优势、把独特的自然禀赋放大为独特的产业优势?这些问题不容回避、必须回答。

  回顾直辖15年来重庆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征程,因为有“增收致富”这个根本目标,而始终不曾停滞、不曾偏离,走山区特色效益农业的科学发展之路是重庆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直辖15年来,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重庆上上下下的努力下,全市农村经济总量由1996年的491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37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479元增加到6480元,农村贫困人口由366万下降到20万。特别是今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460元,同比增长17.5%,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速高出3.7个百分点。

  如今,在距离海岸线2000公里的重庆江津区,却有南美对虾在一个个海水养虾池中蹦跳;在地处西南的重庆丰都县的山谷里,却有两万头牛在现代牧场里听着音乐悠然咀嚼着青草;在重庆渝北区的铜锣山,也有一条绵延几公里的葡萄沟,红润盈紫的晚熟葡萄依然垂挂枝头。金秋时节,记者行走在巴渝大地,近距离感受了特色效益农业的壮丽画卷与秀美山川的相映生辉,也为山区库区农民增收致富的热情和丰硕的成果而感动。

  山区特色效益农业缘何而来?

  ——重庆的农业现代化,只能走以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的发展路子

  重庆,是一座“大城市”与“大农村”共生、“大山区”与“大库区”并存的中国典型城市;是一座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但人均收入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西部崛起城市;是一座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平坝面积不足7%的资源匮乏城市。“巴掌田”“鸡窝地”,重庆人对自己土地资源的形容最贴切不过,也最无奈不过。

  “前几天去黑龙江垦区,看到的真是沃野千里、一马平川,大机械在地上耕作,飞机在天上洒药,那真叫农业现代化。在重庆,机械开进地里都调不了头”,重庆市农委主任夏祖相在接受采访时感慨地说,“但是,难道我们就不搞农业现代化了?当然不是!重庆的农业现代化,只能走以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的发展路子。这是市委、市政府从重庆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做出的战略决策。”

  发展山区特色效益农业,是由重庆农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决定的,是由其无法突破的自然禀赋约束和得天独厚的资源气候优势决定的,是由其条件的典型性、独特的区位性和特殊的城市定位决定的。一切经济发展的结果最终都必须落脚到人,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供给、促增收,让人民群众尤其是以农业为依托的广大农民生活得更幸福,这一根本目的直接催生了山区特色效益农业。

  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重庆市分为以主城为中心、一小时通勤为半径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三峡库区为主的“渝东北翼”和以武陵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的“渝东南翼”,这就是所谓的“一圈两翼”。展开重庆市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一圈两翼”的大格局中,“两翼”的17个区县幅员面积占了全市的65%。据介绍,“两翼”农业人口占全市农业人口的一半以上;境内80%为山地深丘,有15个县是贫困县,80%的贫困人口聚集于此,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中重庆占了2个;去年重庆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排名18位,市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13770元,“圈翼”农民收入差距达2546元;“两翼”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仅为全市的一半。

  “6月召开的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到2017年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特别是‘两翼’农民的增收。”夏祖相说:“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大力发展山区特色效益农业。”

  重庆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受限于巨大的自然约束。在记者6天的采访中,沿途深切感受到“山城”特有的地势风貌,比较典型的就是“三山夹两槽”:三山夹着两小块河谷平地,这对农业现代化来说,确实是不小的困难。据介绍,重庆市山区面积占76%,人均耕地1.17亩,仅为全国的86%,其中库区移民人均仅0.58亩;而且,耕地面积中,中低产田占70%,15度以上坡耕地占50%左右,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30.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以有限的、低劣的“一亩三分地”发展传统农业,增收致富难上加难。

  但从另一方面来讲,重庆市又拥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大江大河的润泽造就了“雾都”的立体气候、库区气候,对一些高效经济作物和名贵动植物的生长十分适宜。在綦江区的永丰河流域,不仅建有梅花鹿、眼镜蛇、娃娃鱼的养殖基地,还大面积种植了蓝莓、花卉等对环境极为挑剔的经济作物。同时,重庆作为三峡库区移民的重点地区,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又拥有许多项目、资金、政策上的优势,给重庆发展山区特色效益农业提供了强劲的支撑。

  发展好重庆的农业现代化意义重大,它所带来的实践价值甚至不亚于其本身的发展价值。其自然条件的典型性所带来的示范意义,独特的区位性所带来的引领意义,特殊的城市定位所带来的试点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剖析。

  重庆“山多地少草坡丰盛”的自然条件也是我国很多省份农业发展面临的同样问题。黑龙江垦区的飞机大面积洒药、河南小麦主产区大型联合收割机集中收获,这是人们心目中的常态现代农业模式。而重庆,在“巴掌田”“鸡窝地”上依靠提高科技含量提升土地产出、依靠提高市场效益提升土地价值,在小面积上抓高效益,也不失为一种现代农业的探索。

  重庆是我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也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构想中具有重要地位。重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但给整个西部经济圈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带来了直接拉动力,而且对西部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具有积极的引领意义。

  重庆有别于京津沪,是直辖市的体制,中等省的架构,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农村面积和人口分别是京津沪总和的2.7倍和2倍,而且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因此,重庆山区特色效益农业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上的实践,对我国统筹城乡发展也具有特殊的试点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