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68.com

上海崇明:果农为何不敢“尝鲜”?

发布时间:2012-11-23 来源:中国水果交易网 作者:殷桃小娃子 阅读:(541)

【导读】

  卖橘难又发生了。今年崇明柑橘迎来丰收旺季,却遭遇滞销难题。为解橘农之急,全市4个公园日前相继设立直销点,号召市民购买

  “卖橘难”又发生了。今年崇明柑橘迎来丰收旺季,却遭遇滞销难题。为解橘农之急,全市4个公园日前相继设立直销点,号召市民购买“爱心橘”。

  不光是上海,国内其它一些地区也出现了部分农产品滞销的情况,各地媒体纷纷为农民奔走呼吁;一些政府官员也亲自帮农民推销……一系列问题摆上台面:滞销原因是什么?解决办法是什么?网络时代下农业的明天又在哪里?这些问题亟待被解答。

  值得一提的是,水果和蔬菜的滞销原因有所不同。前者培育期长,难有品种变动,多由种植“大年”遭遇滞销;后者则因栽种难度低、成活率高的特性,使许多“随波逐流”的菜农盲目更换品种或扩大种植规模,新进入者和新增产量因一时找不到对应的市场而滞销。

  我们期待通过这组“解码农产品滞销”系列报道,能为解决“卖橘难”和“卖菜难”等实际问题带来有益的思考。

  今年早些时候,记者曾接到一位读者“老李”的来电,自称是崇明横沙乡橘农。“种了十几年橘子,有些倦了,想换其它品种。”他委托记者帮忙牵线搭桥,向专家取经。

  老李还提到,自己已另辟一小块儿地,试着栽种了几株蓝莓苗,虽然蓝莓的市场效益让他心动,但只敢小规模引种,好给自己“留出后路”。

  记者听后纳闷:老李“尝鲜”的步子为何不敢迈大?

  新品种“花落谁家”?

  今年崇明柑橘未能幸免地遭遇“丰产大年”,8.5万亩投产面积产量达16万吨,去年约14万吨,丰产再次引发了滞销。因交通不便,老李所在的横沙乡滞销情况更加严重,本月初的销量只有15%。

  记者了解到,就推动柑橘“更新换代”这件事上,努力从未停止过。2009年,市农科院林果研究所牵头,在崇明绿华镇辟地试种“日南一号”特早熟柑橘品种,9月下旬成熟,国庆期间即可上市,此举寄希望于丰富柑橘品种,错峰上市。经过4年悉心栽培,“日南一号”不仅在崇明生根发芽,还结出硕果,品质、吃口皆不错。“然而,仍需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广泛扩种。”张学英所长“泼了冷水”。

  一般来讲,销售以群体效应为前提,单凭个把散户的力量难以为继。况且,每更换一个品种,意味着前两三年颗粒无收,这种风险令许多散户无力承受。敢冒险的多是一些有资金实力、有其他支柱农产品为计的大型种植户。

  崇明的人参果、猕猴桃、火龙果也都是在一些大果园、大合作社首获成功的,继而推广到周边其他农户。

  寻求技术突破口

  在种植品种无法迅速改变的前提下,果农怎么谋求更大的利益空间?“在栽培技术上突破创新,保质保量,建立区域性的良好口碑和品牌。”市农科院林果研究所所长张学英支招。

  以柑橘为例,多年来一贯采用露地栽培模式,加上橘子相较于葡萄等水果好打理,栽上树苗注意浇水、施肥便可快速成活。这种粗放式管理使柑橘种植门槛低,难分优劣等级。

  当然,各级部门都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多方努力下,改变也在慢慢发生着。原先很多种植户都不施有机肥,补贴政策改进后,有机肥使用率普遍提高,柑橘品质也在逐年提升。同时,市农科院等部门加强宣传新的栽培技术,使橘农获得更多的增值空间。

  2009年,张学英所长带领团队在崇明绿华镇尝试扩大柑橘间伐,短短几年便可看到变化。

  如今扩大间伐的树体生长力旺盛,且果子又好又甜,而其他又密又杂的柑橘林,树体已有萎缩迹象。稍后,他们还将从湖南引进隔年结果技术,为柑橘腾出修整时间,养精蓄锐后结出更好的果实。

  加工业乘势而来

  在不少国家,通常会发展果蔬加工业来平衡过剩产量,从而保护种植者利益。比如在以色列,某年西红柿产量暴涨时,种植者就选择将大部分西红柿卖给加工厂,与上市集中期打“时间差”,从而缓解滞销。

  在我国,不少企业开始关注果蔬加工业。

  崇明绿晟公司是一家集绿色果蔬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产品深加工出口民营企业,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采购本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各类冻干、速冻果蔬,其中90%出口至日本、加拿大、美国、德国等地区,拥有可爱米老鼠、唐老鸭外包装的冻干水果更是迪士尼乐园的专供食品。公司负责人介绍,他们所开发的冻干柑橘为国内首创,原果就来自于绿华镇。今年柑橘滞销后,他们已打算和一家柑橘园签下订单,预计收购几十吨柑橘。

  同样来自崇明的长兴岛前卫柑橘公司作为柑橘出口商逆势上扬,目前完成订单逾1500吨,出口价格1.32元/斤。公司经理刘海明表示,国外圣诞节临近,预计出口量还将增加一倍。近些年前卫柑橘公司不仅通过规模化生产打造自有品牌,培养固定客户群,而且下属5个柑橘生产基地皆设加工厂,引进果汁、罐头等生产线,突破以往仅有成果上市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