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光临中国水果交易网10年老站!
- 会员登录
- 注册会员
- 客服QQ:99628038
- 用户交流群3:334812283
- 采购经销商群:226330933
山西中阳县“三大活动”助推核桃富民战略纪实
【导读】
六月天气,骄阳似火。在中阳县下枣林乡刘家塔村的槐卜咀梁上,正午时分,不时传来轰隆隆的机器作业声。走进一看,原来一群工
全市“大排查、大接访、大化解”活动开展以来,中阳县结合县情实际,积极贯彻落实市委“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总体要求,把“三大活动”作为关注民生、惠泽百姓的民心工程来抓,广泛动员、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在认真排查、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县委决定继续大力实施核桃示范园建设,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推动全县核桃产业大发展。
进村入户大排查因地制宜出思路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为了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群众最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中阳县“三大活动”领导组研究决定,4月初集中精力,全县干部下基层大排查。从县级领导干部到乡镇副职、县直单位下乡干部,800余名干部下乡蹲点驻村,通过分组包村、入户调查、组织座谈等形式,把“三大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家里有多少核桃树?”“有5亩多。”“收入还可以吧,有什么困难吗?”“也没什么,只是这核桃地在山头、离家远,运输很不方便。”这是县委书记刘广龙在帮扶点——暖泉镇乾村走访时与村民李候儿的一段对话。听着李候儿的回答,刘广龙与随行人员说,近年来,中阳县几届班子抓核桃富民战略,已达到全县10万农民人均1.8亩的规模,而且越来越接近盛果期,管护、运输、销售、深加工等问题,确实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让其尽早成为农民收入翻番的有力支撑。抓住机遇创平台倾情引领致富路
随着排查活动的深入,群众所反映的问题、所提的建议逐渐增多。“核桃产量不小,年年采摘运输道路就是问题。”“如今还是靠天吃饭,要是遇上干旱天年收成就不行了。”“有的人家核桃树还小,不受益就不种地,荒了地困了树。”“前年开始没有人收购核桃,人们怕卖不出去急着出手,结果后来又涨了两块多;去年核桃的价钱也不稳,摸不准市场容易吃亏。”调研组深入全县7个乡镇,共计走访了50多个村、500余户群众。所到之处,村民们都如实道出了实际问题。
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中阳县及时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对发展核桃业、推进园区建设等事项进行了专门研究部署。明确提出,在全县迅速推开核桃示范园区建设。一是基础建设上,年内再新增优质核桃2万亩,全县达到20万亩的规模,同时加大核桃示范园区建设,实现核桃地道路硬化全覆盖,并要配套旱井集雨工程。二是丰产管理上,建成2个万亩县级丰产示范园和20个千亩乡级丰产示范园;要创新发展、转移重点,把政府为主转变为以社会和群众为主,成立专业协会,推动集中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和市场化运作;加大培训和技术人才储备力度,加大补贴力度,充分调动群众的管护积极性,让老百姓享受更多实惠,真正达到富民的目的。
多措并举打品牌,遍地开满“幸福花”
要把核桃示范园区建设好,必须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在道路硬化、旱井配套工程上,按照全县全覆盖的要求,中阳县共规划核桃园区道路硬化500余公里、配套旱井1000余眼,目前已完成道路硬化300余公里、旱井建设600余眼。为了保证配套工程的顺利推进,中阳县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对道路硬化已开工的县财政借给乡镇每公里5万元;旱井配套工程已开工的,县财政按照当前建设标准,每眼先借给乡镇建设资金的一半,待工程验收、配套款到位后补还财政。目前共落实工程借用资金1500余万元。
在园区管理方面,该县加大政策扶持,由县林业局组织专人检查抚育和禁高杆等落实情况,对核桃林地套种低杆作物的,除享受国家粮食直补政策外,县财政再给予50%的累加补贴;对购买挖坑机等林果业机械的,除享受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外,县财政再给予10%的累加补贴。以核桃种植大户为基础,按需提供技术扶持,探索“技术强村帮扶弱村”的有效机制,积极推广丰产管理技术。推行核桃林地经营权流转,努力形成农民入股分红、大户集中管理、公司化运作的经营模式,确保核桃有人管、管得好、见实效。
此外,该县以做大做强核桃品牌为目标,加工和市场同步跟进,以慧仁核桃公司为龙头,培育带动综合实力强、市场潜力大的企业,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通过市场营销等方式,提高产品知名度。今年又引资3000余万元在核桃大镇——暖泉镇新上马了一个核桃露饮料加工厂,年可就地转化核桃100万斤。同时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核桃协会的作用,使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紧密衔接、产销联动,打造中阳的“核桃品牌”。20万亩优质核桃基地建成、慧仁公司做大做强,使中阳县核桃业走上了高效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中阳农业真正有了自己的支柱产业,全县农民真正有了可持续增收的希望工程。正如中阳县群众所说,“‘三大活动’不仅解民忧,而且还帮民富,这20万亩“黄金果”一定会摘掉我们的‘穷帽子’,真正成为全县农民致富的‘摇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