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68.com

浙江绍兴:“江南吐鲁番”走上产业化

发布时间:2012-07-28 来源:中国水果交易网 作者:殷桃小娃子 阅读:(943)

【导读】

  前天晚上7点半,来自我国南方12个省(市、自治区)的12位代表,每人拿着5公斤的葡萄样品,陆续走进了上虞雷迪森大酒店,2个半

  前天晚上7点半,来自我国南方12个省(市、自治区)的12位代表,每人拿着5公斤的葡萄样品,陆续走进了上虞雷迪森大酒店,2个半小时之后,他们手中的葡萄从果穗、果粒、色泽、肉质、风味等5个方面被综合打分,评出了金奖和优质奖。这便是业内比较轰动的中国南方葡萄精品擂台赛。

  葡萄也可以打擂台?或许很多人还是第一次听说。而一场由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葡萄分会等单位主办的“国家级”赛事,为何在上虞举行?这同样令大家好奇。今天,中国野藤葡萄文化旅游节也将在上虞开幕。

  这一桩桩与葡萄有关的“盛事”齐聚上虞,个中奥秘在哪儿?在揭开这背后的谜底时,我们看到的是“江南吐鲁番”一条生动的葡萄产业化之路。

  从家家户户种葡萄,到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

  来到上虞市盖北镇黄林尧的葡萄园,可看到在一条长达500米的长廊内,顶上和两侧的葡萄藤将夏日的骄阳完全遮挡,走在长廊内,徐徐的凉风从葡萄藤间吹过,高温带来的焦躁一扫而空。让人眼馋的是,这藤蔓之间,密密麻麻悬挂着的是一串串将熟未熟的葡萄,鼻子闻到的是浓郁的清香。这也正是黄林尧所要的效果,依靠这种“诱惑”,他不怕顾客不来买他的葡萄。

  58岁的黄林尧说,上虞盖北是一个特殊的地方,从他记事的时候起,镇上每家每户就已经在房前屋后种植葡萄了,他自己从10多岁起就学会了种植葡萄的技术。“不过,那个时候的葡萄多为自产自销,真正开始影响到全国,也是这几年的事情。”

  盖北镇副镇长陈小明告诉记者,前几年的土地流转政策,让盖北葡萄进入到黄金发展时期。“在土地流转政策实施后,大量专业合作社开始出现,葡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陈小明告诉记者,像黄林尧这样种植葡萄的专业合作社盖北有18家。

  各种来自政府层面的农业补贴,也让从事规模化种植的“社长们”尝到了甜头。黄林尧告诉记者,他种了20亩葡萄,一亩的净利润在1万元以上,也就是说,他一年种植葡萄纯收入可达20多万元。这种可观的收益,自然也刺激了更多的盖北农户,投入到葡萄的专业化生产中来。

  来自盖北镇政府的数据显示,全镇现有葡萄种植面积1.2万亩,拥有巨峰、红富士、美人指、夏黑、夏至红、奥古斯特、醉金香、贵妃玫瑰等58个葡萄品种,年产优质葡萄2.7万吨,其中大棚栽培面积达4000亩,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据统计,通过大棚设施栽培的葡萄,平均亩产值可比普通露天栽培的增加1.4万元以上。

  而这些数据还将不断刷新。陈小明告诉记者,今年盖北地野藤葡萄产量预计达2.8万吨,同比增长9.8%,预计销售额可达1.3亿元以上。

  “农文旅结合”,让盖北走出一条葡萄产业化之路

  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毕竟只是让盖北葡萄形成了产业,要想形成全国影响力,却需要花一番大功夫。盖北镇政府似乎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他们将农业、文化和旅游结合,走出了一条葡萄产业化之路。

  在7月24日的采访中,陈小明迫不及待地要告诉记者一个喜讯:盖北的葡萄采摘基地景区化建设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野藤葡萄公园”已在6月26日通过初步验收,下个月就将完成授牌。

  盖北镇副镇长马百根介绍说,为了打响上虞野腾葡萄的品牌,政府十分重视葡萄的宣传推介工作,将葡萄赋予文化的内涵。为此,他们每年举办葡萄节会等系列活动,不断提升“野藤”知名度:从宁波、黄岩的青果洽谈会到绍兴城市广场、杭州吴山广场红果展示展销,从上海鲜食葡萄拍卖会到葡萄精品擂台赛,从“藤之缘”野藤葡萄园七夕相亲会到野藤葡萄选秀大赛……好戏连台,不一而足。

  为了让盖北葡萄景区化,盖北镇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重点建设野藤葡萄门楼、游客接待中心、野藤葡萄文化展厅等9个景点,建成集停车、观光、销售等于一体的生态型停车场,新建商场、超市及星级厕所等。

  随着各项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葡萄园的游客接待能力大大增强。去年,野藤葡萄公园共接待游客26万人次。目前,全镇已形成“一个中心三个点”的格局,即一个游客服务中心和三个接待点,以进一步提升游客接待能力,打响上虞“四季仙果之旅”品牌,拓宽盖北葡萄的销售市场。

  正是靠着这些细致的工作,已有半个多世纪葡萄栽培历史的盖北,名声越传越远,成了著名的“中国葡萄之乡”、“中国葡萄第一镇”、“江南吐鲁番”。

  如今,野藤葡萄鲜果不仅畅销省内外,而且加工后的青果还远销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为广大果农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在盖北农户的眼中,葡萄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致富果”。